9月2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据新华社报道,这是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
有学者认为,在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中国发展半壁江山的背景下,这一高规格文件的出台向全社会释放了强烈的积极信号,即维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进一步推动其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消除企业家顾虑 让其安心创造财富
为什么今天要强调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人民日报》撰文称,我国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急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没有企业家的“头羊效应”,企业就难以焕发蓬勃生机、担当改革发展重任。
常修泽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国在培育企业家特别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部分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为此,应着力完善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称,近年来,一些因产权纠纷、专利侵权、政府不当干预等造成企业家合法权益受损的事件还时有发生。为消除企业家顾虑,让企业家安心创造财富,《意见》从财产权、创新权益、自主经营权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法治保障措施,且提出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对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帮助”。
向民营企业释放出强烈积极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如此高规格的文件,向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60%,对税收和就业贡献率分别超过50%和80%。
但2012年以来,我国的民间投资增速出现逐年下滑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1%,2016年前11个月则为3.1%。坊间出现“民营资本外逃”的说法。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在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情况下,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处于良性发展轨道,意义十分重大。其中,保护民营企业家的权益是关键。尤其是对于资本外流,不能简单地“堵”。应在政策上给民营企业家充分的保护和鼓励,使其能“轻装上阵”。
汪玉凯认为,专门文件的出台,向全社会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也体现出中央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贯性。他推测,今后的相关政策也不会收紧,而是将更加开放。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6到8月,国家行政学院开展了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民间投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依然存在。有些地方落实中央政策缺乏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有些优惠政策手续繁琐、办理效率低;个别地方政府诚信意识欠缺、“新官不理旧账”。
针对相关情况,《意见》明确,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反对地方保护。强化企业家公平竞争权益保障,依法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依规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创新政企互动机制,成为《意见》提出的四条基本原则之一。具体而言,政府官员同企业和企业家之间要公私分明,不能以权谋私或者搞权钱交易;同时又要加强与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交流和沟通,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优质、高效、务实的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以前说一些政府部门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则出现了'门好进’'脸好看’,还是'事难办’。”今年两会曾就“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交建议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向察时局坦言,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家都有这种感受,党和国家的政策很好,但有些部门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不能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即认为支持民企出了错要担责,干脆跟民企不来往。
刘永好认为,从专门文件可以看出,中央吸纳了民营企业家们以往普遍反映的意见、建议,若执行得好,将有效地提振企业家的信心,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有些人说政策要向民企倾斜,我认为不用倾斜,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最好。”他说,企业首先要做好,不跟政府搞“拉拉扯扯”和“吃吃喝喝”。政府则需要避免“一刀切”,与民营企业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深层互信,做好放权服务。
此外他还建议,针对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突出问题,政府可探索建立专门机构予以支持。“民营企业中的许多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企业,由于资质和资产的缺乏,往往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希望政府在这方面探索给予更多支持。”刘永好说。(文/冯群星 文章转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