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人的则是与水辉映
营造出色彩斑斓的火山天池
(大兴安岭布特哈天池,摄影师@杨孝)
▼

也可以让原本单调的沙漠世界
变得多姿多彩
(新疆塔里木河尉犁段,摄影师@王汉冰)
▼

植物们回收了能量
也渲染了大地
与此同时
更多的能量也汇集起来
准备创造出地球上最高能、最诱人的“成果”
Ⅲ
能量大丰收
随着秋季能量的减少
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会逐渐枯死
(雅拉雪山下枯黄的草地,摄影师@曾诚宇)
▼

但是生命并不会终止延续
因为植物们已经将能量转移到了新的地方
种子
种子不畏寒冷
甚至可以存活数十年
待来年春暖花开
又是一株蓬勃的生命
对于人类而言
种子提供了一场能量大丰收
它们种类众多
包括新疆甘肃等地秋季收获的春小麦
(新疆伊犁河谷的春小麦,春种秋收,比内地收获时间要晚,收获完成后的秸秆也会被收集起来,可用作牲畜饲料;摄影师@赖宇宁)
▼

青藏高原上的青稞
(日喀则秋收,摄影师@贾纪谦)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稻
中国水稻种植面积高达30万km2
相当于3个浙江省
(土楼旁的水稻梯田,龙岩市永定区,摄影师@张炜)
▼

每年秋季
南方的晚季稻成熟
无数农家满载而归
将这些稻谷转化为餐桌上的美食
为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提供能量
(农民装载稻谷去稻场,湖北襄阳,摄影师@叶强)
▼

另一种神奇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玉米
于明代中后期才进入中国
非凡的适应能力
让它在短短数百年间
播种面积和产量超过水稻、小麦
成为中国粮食作物之王
从西北甘肃
(玉米,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摄影师@左雪兰)
▼

到西南贵州
(玉米,贵州凯里,摄影师@项新平)
▼

再到东部山东
玉米养活了从明清时起就激增的中国人口
(山东诸城市栗行村,人们在房前晾晒玉米,红瓦黄谷,摄影师@王泽东)
▼

与一年生植物不同的是
许多二年生及多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
虽然在寒冷季节同样枯萎
但它们却将能量转移到了地下
地下的茎或根储藏大量营养物质
由此变得肥厚多汁
可供来年生长发育时需要
植物学上称为变态茎、变态根
萝卜、胡萝卜、红薯、土豆、洋葱
皆属于此类
(拉萨曲水土豆秋收,摄影师@李珩)
▼

这些大块头的茎根
就像一个个能量储钱罐
同样是人类的粮仓
(刨洋葱是个手工活,2018年9月中旬拍摄于甘肃金昌双湾镇,摄影师@刘忠文)
▼

而让中国人的饮食更加有滋有味的任务
则由一年生的木本植物辣椒完成
它的一部分器官生长膨大
将种子包裹其中
形成果实
辣椒的果实以辣味刺激人的味觉
自从传入中国
便让云贵川湘陕等地的人们难以抗拒
它赋予人们的能量
如同它的外表一样红火
(辣椒,陕西省陇县,摄影师@左雪兰)
▼

作为一种调味品
辣椒在中国的年产量居然高达数千万吨
占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
(新疆晒辣椒,摄影师@王汉冰)
▼

果实一方面可以给种子更多保护
一方面还需要吸引动物们食用
从而获得更多的传播繁衍机会
因此在秋季
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们不惜花费“血本”
将大量营养物质注入果实
在味道上争奇斗艳
动物和人类都因此大饱口福
包括苹果
(新疆苹果,摄影师@赖宇宁)
▼

桔子
(桔子,浙江永康方岩镇,摄影师@项新平)
▼

红枣
(新疆红枣,摄影师@赖宇宁)
▼

这些果实不但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
还产生了一种无形的跨地域文化
以柿子为例
它只是一种最平凡不过的果实
却既可挂满甘肃人的枝头
(柿子,甘肃省平凉市泾川,摄影师@左雪兰)
▼

也能吸引山东人攀上高枝
(柿子熟了,山东,摄影师@朱金华)
▼

还能点缀安徽人的粉墙黛瓦
(安徽塔川,摄影师@陈国曦)
▼

摆满广西人的庭院
(广西恭城,摄影师@邓飞)
▼

装饰福建人的土楼
(柿子,福建土楼,摄影师@陈永诚)
▼

陪伴浙江人的童年
(柿子,浙江永康市塘先镇,摄影师@项新平)
▼

人人笑逐颜开
(浙江永康市舟山镇,摄影师@项新平)
▼

这一切都是因为
柿子的红火
柿子的喜庆
柿子的能量
(柿子,甘肃省平凉市泾川摄影师@左雪兰)
▼

收获了种子、收获了根茎、收获了果实
于是人类又有了一个新的活动
晒秋
红的、黄的铺满屋顶
成串的、成捆的挂满房檐窗边
这是数千年以来
中国人最满足、最幸福的时刻
(婺源晒秋,摄影师@罗铭)
▼

当有了充足的能量
新的家园逐渐清晰在望
Ⅳ
新家园
动物们在秋季疯吃猛长
体重达到一年中的高点
是为“秋膘”
(新疆阿尔泰山的牛马,摄影师@赖宇宁)
▼

为了躲避严寒
一些动物会在吃饱喝足后
转移到新的家园
(坝上草原的羊群,摄影师@一诚)
▼

每年9月到10月上旬
一场秋季生命大迁徙
在新疆阿尔泰山准时上演
数十万牛羊从山脉深处涌出
沿着崎岖山道赶往平原地带
(阿尔泰山秋季转场,摄影师@赖宇宁)
▼

候鸟们也完成了脂肪积累
脂肪比例甚至可以达到体重的50%
如此高的体脂率
是因为它们将从北方家园出发
沿着数条南北通道长途跋涉
奔赴南方越冬地
(中国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依据张孚允/杨若莉《中国鸟类迁徙研究》,绿色为中国重要湿地集中分布区,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

它们每天飞行6-8小时
时速30-70千米
迁徙距离从几百到上千千米不等
体重耗损可能高达14%-27%
(青海大天鹅,摄影师@徐永春)
▼

为了补充能量
大多数鸟类会中途寻找落脚点降落取食
中国东部的滨海湿地、长江中下游湿地
以及西部青藏高原上的河流、湖泊
都是它们的最佳选择
(甘肃肃州区三墩镇湿地,摄影师@张世宏)
▼

还有不少鸟类
会选择飞越大海或沙漠腹地
因为途中食物有限
它们往往需要马不停蹄地完成整个迁徙
(内蒙古小天鹅,摄影师@徐永春)
▼

迁徙中
鸟类的飞行高度多数低于1000米
(青海棕头鸥,摄影师@徐永春)
▼

大型鸟可以达到
3000-6300米
(黑颈鹤,摄影师@彭建生)
▼

个别种类可以达到9000米
蓑羽鹤、黑颈鹤、斑头雁等
都有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记录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蓑羽鹤,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摄影师@徐永春)
▼

以斑头雁为例
它们体内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迅速结合
承受仅有海平面30%的氧气浓度
每年9-10月
它们成群结队飞越珠穆朗玛峰
这是其他众多地球生命难以企及的高度
(斑头雁,纳帕海,摄影师@彭建生)
▼

能量驱动着鸟类完成迁徙
它们没有卫星导航定位
仅依靠日月星辰、地面标志、磁场风向
就可以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于是
在中国秋季的天空中
你可以看到单飞的猛禽
(刚收获猎物的大鵟kuáng,部分迁徙,摄影师@徐永春)
▼

也可以看到比翼双飞
(赤麻鸭内蒙古达里诺尔,摄影师@仇梦晗)
▼

还可以看到
雁、鸭、鹤等最喜欢排列的“人”字形
(蓑羽鹤南飞,河西走廊,摄影师@仇梦晗)
▼

或者一条绵延不绝的长链
(鸿雁,内蒙古,摄影师@徐永春)
▼

数量可以成百上千
无比壮观
(蓑羽鹤,摄影师@赖宇宁)
▼

Ⅴ
总之
大地变色、人类丰收
动物们奔向新的家园
中国之秋如此丰富、如此恢宏
它不萧瑟、不寂寥
它是一场元气满满的能量总动员
(辣椒,甘肃金塔,摄影师@张世宏)
▼

金秋十月,拒绝枯燥乏味的生活
去自然之中,寻找最美的秋天
汲取美轮美奂的秋天的能量
领略自然灵动的秋色韵味
(向左滑动,领略元气满满的秋天)